以前過年時實在很麻煩,就連當時還只是小孩子的我,都有很深刻的記憶。

過年前家裡的大掃除,自是不在話下,我們這些已經大到有勞動力,卻又小到缺乏廚藝的小孩子,自然是最佳人選囉。以前的冬天是不是比較冷啊?大家的手,因為要用溼抹布到處擦拭,而凍得紅通通的,甚至凍得發痛。

至於年菜,更是麻煩得不得了。雖然吃年夜飯時很快樂,但是事前瑣碎的預備工作,多得不得了。以前的菜市場裡的雞、鴨、豬等等,都沒有去毛的服務,所以在冷得不得了的天氣裡,我們被堆積如山的肉類包圍了!在寒風中的院子裡,小孩們,人手一支小鑷子,拔雞毛、拔鴨毛、拔豬毛……,因為溫暖的廚房裡,擠不下我們這麼多的人啊!

我們家有很多的年菜和別人家不一樣,這是長大後才發現的。比如:[蛋捲]。這可不是西式蛋糕唷,其實這和蛋餃的材料和作法幾乎是一樣的,只是成品的形狀不同而已。就像是日式的花壽司那樣,捲成粗大的條狀。是不是北方人比較豪邁,什麼都要比較大啊??不像南方人那樣,菜色都精緻小巧!

吃法也與蛋餃略有不同,炒菜鍋內,加入高湯和調味料,把從冰箱裡拿出來冷冰冰的蛋捲,加熱燴煮。直至內部熱透,並入味後。取出蛋捲,也是像切壽司那樣,將蛋捲切成一段一段的之後盛盤,最後在鍋中的湯汁裡加入醋,及韭黃段之後,將汁澆淋上後上桌。

 [醋燒黃魚]也是我在外面從來沒有看過的菜。使用的黃魚要有一斤左右,差不多的圓盤子都盛不下喔,一定要用長形的「魚盤」。黃魚先用加了蛋的麵糊,均勻而薄薄的裹上一層,將表皮煎成漂亮的金黃色即可。要吃之前,像燴煮蛋捲一樣的,將黃魚燒熟,最後也是加入醋,及韭黃段後起鍋。原本煎魚的時候,只是上色而已,完全沒有要煎熟的意思喔,如果煎到熟,那麼魚肉應該也老了。這道菜,魚肉鮮嫩細緻,而且有著微微的酸味,很清爽,是大家的最愛。

還有一樣是奶奶的私房菜:[滷牛腸]。那要先把買回來的牛腸,一一的裡外都清洗乾淨後,再一層一層套疊起來,滷至軟爛入味後,放涼,再切成薄片上桌,也可以成為拼盤中的一味。只是製作過程中,光是把牛腸清洗乾淨,就令人頭痛不已。現在在家中,這是已經失傳的滋味,因為內臟類的膽固醇過高,我們已經很久都沒有吃了,前幾年,在北方館的菜單上還有看到過。

北方人的餐桌上,[涼拌菜]應該是很平常的菜色,過年自然也少不了這一道。這應該算是家常菜,所以食材可以視情況及個人喜好而改變。基本上分為:

綠色:個人認為A菜心應為首選,因為它沒有特殊的味道,也就不會有壓味、搶味的問題。去除厚且硬的外皮後,切成細絲。如果沒有A菜心的話,西洋芹也可以,撕去硬纖維後,切成細絲。

白色:洋菜或稱菜燕,剪成與芥菜心絲相等的長度,在冷開水中浸泡至軟。如果沒有洋菜的話,也可以用粉絲或寬粉條,浸泡熱開水,到其軟度為可以入口,沒有硬芯的程度,再剪成與A菜心絲相等的長度。

黃色:蛋皮切成與A菜心絲,相等長度的細絲。

葷料:燒雞或燻雞的雞胸肉,撕成細絲。否則洋火腿也可以,一樣是切成細絲。

醬汁:只是簡單的醬油、蔴油、醋而已,也可以視喜好加入蒜泥,或是芥末。不過這道菜的食材都有精心配色,若是用黑乎乎的醬汁淋下去,豈不是前功盡棄?因此醬油一定要用白醬油,也就是淡色醬油。白醋,因為是涼拌菜,沒有經過加熱加工,最好選擇味道香醇一點的好醋。

還有另外一道冷菜是[雞肉凍]或 [豬肉凍]。現在的各大夜市或網購滷味名店,都可以看到這一道,這可是我們從小吃到大的喔。不管是什麼口味的肉凍,肉香味濃之外,冰涼涼,軟QQ,很特別。現在我們的改良做法是:

先煮一鍋已經洗淨並且處理好的豬皮或雞爪,以便萃取其膠質。這一鍋,湯汁不能太多,也不能放鹽或醬油。否則膠質會被稀釋,而且過鹹,顏色過深,後續都不方便處理。煮好後,取出豬皮或雞爪,只留下湯汁。

另外煮一鍋主要的食材,雞肉或豬肉任選。因為考量到膽固醇的問題,現在我們都是選擇去骨的雞腿肉,煮好後,加入膠質湯汁,再調整味道及顏色,放置一旁,待它涼透後,即自然凝結。

不過這道菜,因為並不常做,所以膠質的份量常會抓不準。膠質太少,固然凝結不起來。但是太多,凝結得太硬,又好像是在吃洋菜凍,怪怪的。所以最好是前一天就要先準備好,萬一太軟、太硬……,還可以再調整。最好的狀態是,有些軟,有些彈性,但是不會碎裂,而且肉與湯汁的比例約為3:7為最佳。切好裝盤後,上面再放一些大蔥的蔥白切成的細絲,淋上少許的蔴油及淡色醬油即可上桌。

7~8年前搬回娘家之後,媽媽就把年夜飯「主廚」的位置交給我。雖然平時一般的家常菜,沒什麼問題,但是年夜飯???聽起來就覺得責任好重大,很恐怖。果然,第一、二年的除夕,雖然大嫂也有回來鼎力相助,但是經驗實在不足,所以從早上一睜開眼睛,就一直忙得不可開交,直到半夜12點鐘,迎完財神之後,才有辦法坐下來休息,中間還不時得跑去「請示」媽媽。

現在已經一切上軌道,我把每一年,年夜飯的菜色,用電腦記錄起來,這樣擬菜單時,就方便許多,可以參考過去數年的,再略加變化就好了。我們家早就將高膽固醇的食物列為「違禁品」,所以很多費時費工的菜就免了。現在「去蕪存菁」之後,年菜已非常簡約了。太困難的大菜,我也沒辦法處理,而且大家平時就都吃得很不錯了啊。

去年我有些偷懶,在住家附近一家很好吃又不太貴的小餐館,訂了兩道冷菜,當天派女兒去取回來即可。沒有用網購、或是訂大餐廳的年菜,是因為覺得那有很多不能掌控的因素,比較冒險。果然這樣既輕鬆,大家又滿意。因為餐廳的菜,自然是自己做不出來的,而且只是搭配,大家既不會覺得太沒誠意,自己又不會累得要命。

不過我們家有一樣年年必備的是「元寶」,也就是錢餃。以前是只有一個餃子包銅板,吃到的人就表示來年會大發財。現在為了增添趣味,我們大約包30餘個,呵呵!此起彼落的叮噹聲,表示大家都會發財,真是好兆頭。小朋友也不必威逼利誘,即可努力進食。所以過年前,我會去換一些新銅板來洗一洗,否則舊銅板,好像怎麼也洗不乾淨。

我們小時候,在家裡什麼也不必做,因為我家是奶奶,和媽媽一起照顧這個家,而奶奶疼孫子,所以盡量不讓我們動手。雖然如此,身為山東人,「擀餃子皮」這件事是必修的。全家人不論男女,都在小學時就練就這個本事,包括女兒這一輩的。尤其是過年,大家圍著麵板包著餃子,總覺得那種熱鬧才像是過年!

此外,我們家還有一項傳統是別人家沒有的:「磕頭拜年」。除夕夜的午夜時分,迎財神之後,家中最年長的長輩,會端坐在在祖先牌位旁的椅子上,小輩們依輩份輪流上前磕頭祝賀新年,長輩也依序發紅包。磕頭時,磕第一個頭時靜默不語,表示是給祖先的。磕其餘的頭時,口中要唸唸有詞,依序說「給奶奶磕頭、給爸媽磕頭……」,只要是在場的長輩都要提到。家中人多,又有小孩時,煞是熱鬧,老人家也笑得合不攏嘴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slihwang102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